close
村上春樹大概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變成個品牌唄…大概,從來沒有,當然。不過這恐怕也不至於造成他的困擾。頂多就是被格外注視時所造成的生活上某些不便罷了。這個「冷異書寫」主宰者相信應該會維持一貫疏離的悠悠口吻這麼敘說著的吧。關於世界的對應,春樹式的淡然。在那之後有著微小而包容的悲憫。
對默而言,比起春樹桑其他魔力十足、必然熬夜嗑掉的長篇小說,或者寓言味濃郁到需要時間自行消化吸收、更近於詩的營構的短篇小說,他的散文,在某種面向上來說,毋寧更是精粹所在。就像是一場華麗流行樂演出時,歌手揀選著摻雜了懷舊氣氛的喜歡的歌曲,自在而悠然的表演著(更具體的例子是:孫燕姿的《自選輯》是默認為其專輯裡最為光耀的一張)。似乎保有相當空間與閒適,旋轉起來方能展現精湛的技藝。
日本這個在陰柔裡醞釀著霸道的民族,好像很擅長直覺性書寫。而村上春樹更是如此。總有辦法將無法言說的什麼,轉化為文字,然後在讀者意識表面植入生理性質的,微麻或疼痛。
這是一部散文集。
重點:村上春樹流的冷調幽默和獨特到不行而有趣的視角。
無論再怎麼平庸無趣的事,經過村上先生的觀察與解讀後,不僅能產生奇妙的笑感,更擁有彈性極佳的柔軟(源自於某種清醒自覺的不在乎)──覆裹在文字裡的音樂性自然地流洩而出。
對小說家的構成(會說故事的未必能寫出好故事,反之亦然)、Stephen King恐怖小說的獨特觀察(恐懼的真相:安定表象的瘋狂風景暴露了)、關於另一種象牙塔裡堅固意識的姿態(普林斯頓知識份子過著自成一階的生活)、女性主義一面倒的實踐與迴轉(彷彿容不下軟弱非要認同不可的強勁與獨主性群像)、慢跑狂在美國(和日本進行各種有趣的對比,有種可以將這裡的差異放大到兩個國度的語言文化上來看的感覺)、費滋傑羅美國幻滅的延續(不同地方的世代對自我的價值標立與探索)、何以終究外國語必然衰竭(語言以及文化思想的高度觸摸)、………
本書充滿了村上春樹的個人風味與獨特省考。當然,這是當然的,一向如此。但似乎還隱隱浮動著對社會定位的躊躇與邁進的企圖。
猶如分野。
不再漂流、安居後的村上春樹,對日本語重新接納與吸收再釋出(告別了就學時代對外語的大量閱讀和想要擺脫日文找出新書寫形式以來的漫長摸索旅程,外語的悲哀也就毋須意外),顯然正在試著把在體內居留與茁壯的獨異經驗,放到「在這裡可以為誰做些什麼」的意旨上。
於是乎,都會裡蒼白的孤單靈魂,終於能夠發生碰撞。
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無法連結其他人的狀態。
而是逐漸、一步步、點點滴滴的串連起寂寞與溫暖。
那樣子的美好,開始收釀──
終於,開始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