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 0一。晚間時分。在國家戲劇院。一樓六排七號。



  《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吳念真舞台劇。



  96年底,先看了笑淚交集、就算心怎麼蒼冷都要被暖和得鮮紅血液流轉的《人間3》。緊接著,知曉了【綠光劇團】重新加演的消息,自然沒道理不回頭看《人間2》。這樣子的倒看人間,也算是有趣。試著這麼看待:而這或許是某種構成對人間(吳念真腦海中的那個人間)的認知所謂的條件,以一種逆轉(類似回溯)的姿態。



  二二八事件的餘震(或者應該說是昨日之震,對在裡頭的人而言,事情總是才剛剛發生的),顯然還沒有從一代人的記憶遠去。那仍然以極度震驚的型態保留在回憶底、身體的縫隙裡。即使那逐漸氤氳了,逐漸變得曖昧光影,逐漸似乎彷彿不再那麼必必然的需要被詮釋、被認清(何況當時的傷痛到了而今居然被拿來當作某種純口號的宣傳標誌,怎麼尋探,都是悲涼)。那些傷害所造成的恐怖,像是氛圍般的綿長地嵌進了血肉裡吧…默想。



  關於政權的暴力,關於愚蠢的執行者,關於戰爭,任何形式的戰爭,都無比荒謬,都無比可笑的。而且總繼續不斷上演。絕無完了。絕無。



  但又無法消除的,那些,那是恐怖的泡泡,將時代的殘虐風景亙久地鎖存在島國的歷史的邊角,等待著,等待隨時還要重複再來。一旦人們掉以輕心的覺得權力的暴壓已然不會上演時,一旦人們不再深切地檢討那些痛苦與荒唐其實仍然源自於自身的貪婪和劣性時,那些泡泡都將在島國的心肺間,重新炸開,繼續毀損這塊好像還不知道該定標在哪裡的漂流之島。



  好在,在這之間,我們還有些美麗的凝視、美麗的心靈、美麗的事物。比如說《人間2》的阿嬤還有阿嬤的母親(上一代老闆娘),為了悲憫、為了道義,將莫名遭受殺害的四人屍體洗淨,好生安葬自家土地,且初一十五都不間斷地祭拜著,而他們不過是陌生人。這份顯然很難有什麼回報(頂多就是所謂四人會保佑,而且阿嬤死了後總絮絮叨叨著他們失靈了)卻延續了幾十年且阿嬤始終不願丟置(她甚至還囑託愛慕過的人武雄繼續承接這份道義)的尊重與關懷,就像是她終究還是選擇照料晚景不堪年輕時只會暴力相向到處沾惹女人的議員丈夫(那幕飾演丈夫的柯一正整個人的身體都像是麻花捲一樣扭成一塊兒的破敗場景對照年輕時的俊挺兇暴是何等劇烈的廢墟印象),而並非一心愛著她的武雄(且武雄居然很能釋懷,彷彿他愛的這個人就該是這樣子的)。默怎麼能不動容?



  班雅明長久地凝視著城市,長久地凝視遊手好閒者、拾荒者的同類人;赫拉巴爾則是對背負捷克底層的悲憫,近乎不動聲色地描繪人的風景;李維面對在而今看來近乎恐怖電影般的妄想囈語的歷史劫難,最後在《滅頂與生還》還能提出「無用的暴力」一再檢視那些國族與個人的傷痛經驗;總是在各種對照與比較下,才能尋獲點什麼,讓自己靈肉都能安頓下來、都能平伏下來的什麼。時代總是該被抗拒的、被重返更早的時光,無論它的進程有多麼凶猛,往往都需要人來扳下煞車擎的。



  吳念真亦然,時間,以及回憶,還有這塊島國的悲痛;在默看來,他總是在說著這樣的一個故事,透過同樣的元素;但愈說愈豐富,愈說愈凝練,於是內在風景的緊密度,也就更鮮味淋漓了。那幾乎是種轉化。彷彿試著釐清那些破裂的事物究竟能夠有什麼意義。如果沒有,至少能把包蘊著他的過往歲月,取下一截鮮活亂跳的記憶,把必然被遺忘的,仔細地封存起來,以戲劇的形式。



  相較與《人間3》的支線豐富、各個人物的經歷展演完全,《人間2》確實薄了些,始終聚焦在阿嬤身上,但這翔實的演繹,卻使默連結到自身對想起自己對住在北港的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的某種依慕之心。那兩位老人家的姿態,總是淡淡的暈著一層光,有點昏黃的,但極細極柔的光,像是再怎麼苦痛的事都動搖不了他們的那種姿態,經歷了好多好多以後的篤定(弔詭的是,這本也該在自己的父母身上瞅見,但卻總也無法適切地浮現,彷彿就得隔著一代或相對性的距離才能發覺)。於是《人間2》裡對默來說最好的一段是阿嬤跟孫子Tony的相處:阿嬤說著以前的事,在美國長大滿嘴英文溜的孫子摟著阿嬤在床邊用心地聆聽,且跟阿嬤和著、唱起老歌來,令人心碎的,某種美好。是不是總是要跨過世代、隔著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看清楚彼岸的人影?真正能理解阿嬤的,最後還是那個阿度仔孫。



  阿嬤那些生命中的男人,原來有四個,已死,是鬼魂的姿態(文本一開始揭示的魍魎之境)。他們有沒有保佑,好像不真那麼重要。阿嬤完成了她自己願意承擔的使命,也將對時代的見證在她的寶貝金孫的身上延續下去(武雄最後也把房子的地契交給Tony,至於Tony願不願意承擔,那就是另一個時代的故事了)。這樣就夠了,她可以休息了。活著的,死去的,都不再能左右她的美麗。無論接下來的人們,究竟要為了什麼捍衛,房子的將來是道義或是利益,都該是另一代人的事。阿嬤,妳只要好好的睡著,好好的。阿嬤、阿嬤,再也沒有了苦難病痛,妳好好的看著,看著新的希望(即使是多麼渺小的煙火),妳只要在妳的不醒之夢裡頭凝視著往後的故事、往後的光影就好。這樣就好。



  總是在吳念真對島與人的歷史的注視裡頭,笑淚交織。而黃韻玲飾演的女兒也在阿嬤的葬禮說了,笑有什麼不好,阿嬤最喜歡人笑了(這是女兒最貼近母親生命原貌的瞬間)。這讓默想到《東京鐵塔:我和老媽、有時還有老爸》葬禮完後,男主角要在樓下飲食的那些老媽喜愛的朋友們盡情大笑,最好要吵到樓上長眠著的老媽;或者黑澤明《夢》中一段人死了就要鑼鼓喧騰地歡欣無比的送行。那樣多好。我們不需要思考,我們需要大笑,跟上帝一起大笑,笑自己的愚蠢(集體殘殺的事並未終止),順便也笑上帝為了剔除自己的黑暗面,而驅除了墮落天使路西法,反倒因而造就了一個恐怖魔王撒旦(《Spider-man 3》最精彩的黑色蜘蛛服被剝除溶進了另一個人的生命的意象,真是棒哪…),我們笑無論過了多久,悲慘的事從來不曾真正被驅離,笑自己就像是浮士德總是會拿自己的靈魂去跟梅菲斯特交換更多的知識更強大的力量。



  不過,如果能有一個開心大笑的葬禮,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到最後的最後。至少,流完了淚,就笑吧!為了這個人間而笑!為了這個還跟著自己的脈搏一同奔跳的人間,用力地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