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Kafka的《美國》(陳蒼多譯,時報出版)敘及了一個遠離故鄉的少年卡爾‧羅斯曼被父母流放到美國的故事(因為他讓一個女僕懷孕)。美國是作為一個遠方存在於文本。類似於美麗手勢。而即使是那樣子的美麗手勢,依舊改變不了生物的孤獨本質(語言是對抗孤獨感而不是對抗孤獨,孤獨是無可對抗的)。Kafka仍舊讓卡爾在那遙遠的國度裡不停地遭受誤解,遭受各種各種語言的歧義與判斷。判斷在某些層面來說都可以是誤判。一如艾可/Eco所談論的閱讀都不免於誤讀的風景(《誤讀》,張定綺譯,皇冠出版)。人與人的溝通往往如同閱讀般的以錯誤扭缺的形式彼此挺進而持續錯過。
而或者那遠方是對遠方的凝視。一如張蕙菁的散文〈遠方,我最親近的遠方〉(《閉上眼睛數到十》,大田出版)那些所舉的「望向遠方的表情」。宛若那個遠方帶著極濃郁的羨慕與美麗。那裡的生活與品味想必會更好的吧…
但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美國朋友/American Friends》(以下簡稱:《美》)恐怕不能這麼輕鬆地看待。裡頭的美國是作為一個實體的文化影響。一個紮實能夠導引片中人物行為的實體。其中對美帝美資的指涉恐怕很難抹除。《美》的錶框師罹患了棘手的病,在有心人士的運作下(帶他去巴黎檢驗而偽造報告),讓他誤以為罹患絕症,並鋌而走險地成為殺人者,意圖為自己的妻小留下更多金錢。這同時就有個美國朋友與他交心,且協助他完成殺手任務。但這個美國人恰恰是一連串的行動的開端。妳若是把人物放大為國族,美國與德國,妳當然可以讀出其中隱藏的政治意味與批判意識。
不過,默感興趣的仍然是關於孤獨,關於斷裂的種種。那些更隱性的或者更高維度地融進文化與文化的斷裂層面底的全然孤獨。換言之,默認為Wenders甚至處理了文化自身的孤獨。每一種文化整體的孤獨,是無以替代置入另一種文化的。那些取代的企圖只能造就更大的崩壞景象。這可將之視為浮士德式的交易。國度與國度的置換。這變化是龐大的,並壓倒性的。
文本裡頭四處可見的高樓、大船與半空的機械鋼體(T字形機器在日、夜的靜止與轉動都有著深刻的虛無與危機性),妳處處可見危險的意象。色調,黃、綠、紅(請忘了那個廣告吧)三種,交替銜接,構成文本的奇異光譜,並型塑了緊張關係。大船與城市,資本與謊言,對身體疾病的欺瞞,包括樓梯與火車上的場景,各種俯瞰銳利的鏡頭與諸多眼神交會,那樣陰謀的,猜忌的凝視,這所有都迫使文本處於莫名緊繃但同時也漠然冰冷的狀態。弔詭的是那些漏洞百出的謀殺,卻又安然無恙地執行,猶如這周遭都是麻木的。而那個美國朋友看似處處協助,然而那又多近乎挾持,並終於在心靈層割裂了錶框師:他被徹底地敗壞了,包括他的血液。
在《守門員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歧路/The Wrong Move》、《道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以來定調的斷裂式情節與話語(人是孤獨的圓,並不真的互相能涉入,即使是碰撞也會連那碰撞的力道也抵銷掉),在《美》裡以從拍賣開始,拍賣膺品,到意外促成了殺人者的誕生,這樣的情節軸進行。恍若這一切,包含謀殺,都是種拍賣。而這交易果然連靈魂都能夠腐蝕殆盡。於是妳不訝異於最後一切麻煩解決了,所有的屍體都美國人消滅後,錶框師想做的事就是背棄美國朋友,將那人遺留在海邊。他說那是他應該做的事。而這樣子的他卻又在逃離過程中死於血液病的爆發。背離的意義也就被死亡完成了。
最親密的家人卻那樣疏離。而理應疏離者卻又在某些時刻異常親暱。
孤獨也依舊微小而異常漫長。
Wenders說了一個靈魂的崩壞並終究在孤獨底完成死亡的故事。
——97/10/29,海邊的卡夫卡,晚間。
而或者那遠方是對遠方的凝視。一如張蕙菁的散文〈遠方,我最親近的遠方〉(《閉上眼睛數到十》,大田出版)那些所舉的「望向遠方的表情」。宛若那個遠方帶著極濃郁的羨慕與美麗。那裡的生活與品味想必會更好的吧…
但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美國朋友/American Friends》(以下簡稱:《美》)恐怕不能這麼輕鬆地看待。裡頭的美國是作為一個實體的文化影響。一個紮實能夠導引片中人物行為的實體。其中對美帝美資的指涉恐怕很難抹除。《美》的錶框師罹患了棘手的病,在有心人士的運作下(帶他去巴黎檢驗而偽造報告),讓他誤以為罹患絕症,並鋌而走險地成為殺人者,意圖為自己的妻小留下更多金錢。這同時就有個美國朋友與他交心,且協助他完成殺手任務。但這個美國人恰恰是一連串的行動的開端。妳若是把人物放大為國族,美國與德國,妳當然可以讀出其中隱藏的政治意味與批判意識。
不過,默感興趣的仍然是關於孤獨,關於斷裂的種種。那些更隱性的或者更高維度地融進文化與文化的斷裂層面底的全然孤獨。換言之,默認為Wenders甚至處理了文化自身的孤獨。每一種文化整體的孤獨,是無以替代置入另一種文化的。那些取代的企圖只能造就更大的崩壞景象。這可將之視為浮士德式的交易。國度與國度的置換。這變化是龐大的,並壓倒性的。
文本裡頭四處可見的高樓、大船與半空的機械鋼體(T字形機器在日、夜的靜止與轉動都有著深刻的虛無與危機性),妳處處可見危險的意象。色調,黃、綠、紅(請忘了那個廣告吧)三種,交替銜接,構成文本的奇異光譜,並型塑了緊張關係。大船與城市,資本與謊言,對身體疾病的欺瞞,包括樓梯與火車上的場景,各種俯瞰銳利的鏡頭與諸多眼神交會,那樣陰謀的,猜忌的凝視,這所有都迫使文本處於莫名緊繃但同時也漠然冰冷的狀態。弔詭的是那些漏洞百出的謀殺,卻又安然無恙地執行,猶如這周遭都是麻木的。而那個美國朋友看似處處協助,然而那又多近乎挾持,並終於在心靈層割裂了錶框師:他被徹底地敗壞了,包括他的血液。
在《守門員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歧路/The Wrong Move》、《道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以來定調的斷裂式情節與話語(人是孤獨的圓,並不真的互相能涉入,即使是碰撞也會連那碰撞的力道也抵銷掉),在《美》裡以從拍賣開始,拍賣膺品,到意外促成了殺人者的誕生,這樣的情節軸進行。恍若這一切,包含謀殺,都是種拍賣。而這交易果然連靈魂都能夠腐蝕殆盡。於是妳不訝異於最後一切麻煩解決了,所有的屍體都美國人消滅後,錶框師想做的事就是背棄美國朋友,將那人遺留在海邊。他說那是他應該做的事。而這樣子的他卻又在逃離過程中死於血液病的爆發。背離的意義也就被死亡完成了。
最親密的家人卻那樣疏離。而理應疏離者卻又在某些時刻異常親暱。
孤獨也依舊微小而異常漫長。
Wenders說了一個靈魂的崩壞並終究在孤獨底完成死亡的故事。
——97/10/29,海邊的卡夫卡,晚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