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尋找那些消失的東西。消失的人、消失的事物、消失的記憶,還有,消失的心。消失是輕的。而這輕卻無以倫比的,重。沉沉地壓在心口的重。那輕並不是輕盈的。並非意義上的輕。而是形式上的。關於輕,我們是發愁的。因為我們得尋找輕。那些消失的輕。記憶。心。輕盈的意義。我們得把它們找回來。否則終究我們只是一陣煙。
一陣哪裡也到達不了的煙。
小川洋子的《秘密結晶》(王蘊潔譯,麥田出版)與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賴明珠譯,時報出版)都企圖逼近人類的心、人類的記憶。他們挖勘。挖勘那些在象徵手法之下顯現的實象。實實在在的風象。包裹在奇妙並且非常清冷疏離的色調的形式內,有著濃烈的對存在的追問。那追問既是普遍性的如我們會自問的,同時也是具載獨特性的某一特定形式的設想與反覆詰問。
小川洋子寫的消滅場景何等可怕。那是一個什麼東西都正在被消滅的島。有秘密警察在監督著事物的消滅。而最根本的消滅是記憶。當人失去某個事物的概念時,便代表了他無法把握那概念所包含的實物。即那是自己身上的東西。例如右腿。當右腿從島上消滅時,所有人的記憶(除了被秘密警察追緝的不會消失記憶者)便失去了右腿,即使「那個」還完好地掛在身上。但由於它(右腿)已然消滅了,所以妳完全意識不了它,妳不曉得「那個」是什麼,妳無法理解,無法運使。「那個」就只是在妳的認知範疇外的「那個」。零意義。
村上春樹的讀古夢也是。那些獸死去所留下的頭骨,是最後的記憶之地。以完美性而建構的街,同樣也具備完結性。完美等於一個不生不滅的圓。不再需要任何推進的力。它就包覆著所有的死者所有的記憶直到永恆。它就是盡頭。那街。在冷酷異境的主人翁腦底蔓延完生的另一種現實。而影子,保存著心和記憶的影子,他獨立而活,他最後甚至投入潭裡,企圖逃出街跟牆的掌握。而夢讀,卻寧可被放逐到森林的深處,帶著那個圖書館的女孩。森林和圖書館一直是村上春樹筆下很有份量的象徵元素(譬如《海邊的卡夫卡》),那精準地指向文明與自然同存於人性的曖昧之地。
世界到世界,想必是有縫隙的。縫隙是那樣無接縫地黏合著所有的之間。而那之間,縫隙的本身,就是個世界吧…一個浩瀚。空間。而會否就是那個縫隙決定性地在展露些什麼?
有趣的是這位書寫者都採取了兩條敘事線。小川是寫小說的女主人翁與她寫下的打字機女人的故事。村上則是冷酷異境跟世界末日的對應組。這裡有個什麼吸住了默的注意。像是柔軟的某種觸感。細緻而堅韌。而非常奇妙的那觸感常常近乎殘酷。或許可以聯想到《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尾聲的兩種結局,譬如奇幻跟現實。但這兩種分類相對於小川或者村上都顯得太過粗糙(當然所謂分門別類原就是極為粗淺的事)。無論是奇幻還是現實,都實際在腦海運作著。而腦構成了世界。
一個人的腦袋究竟可以容納多少世界呢?無人可知。想起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穆荷蘭大道/Muland Dr.》(原子映象發行),複雜到能夠擁有多層詮釋的影像世界。或者卡爾維諾/Calvino《命運交織的城堡》(林恆立譯,時報出版)將塔羅牌與字的故事結合的敘事策略。還是我們需要提到其實是最恐怖的先知波赫士/Borges《虛構集》(《波赫士全集Ⅰ》,臺灣商務印書館)裡那些最後的逆轉乃至於故事不斷銜接不斷輪迴的迷宮式書寫:一種巨大的環形奔馳!
腦解構現實。現實在腦底組合。要多少種現實就有多少種。而每一種都是一種世界。世界是分歧的多元的指向於其他更多的可能。默便傾向於把小川和村上的世界,視為世界與世界(或者也適宜於把《羊男的迷宮》作如是觀,而非單一主體世界的一種幻想)。可能性的歧義。冷酷異境的我睡去。而世界末日的我決定被放逐到森林裡。跟他愛的人。至於那個不斷有事物消滅的島,最終也毀壞了她。故事像是裊裊的煙,讓人懷念。
而誰是誰的睡,誰又是誰的影子呢?關於消失與存在。
我們來讀讀辛波絲卡〈失物招領處的談話〉:
我在北上途中遺失了幾個女神,
在西行途中遺失了許多男神。
有幾顆星已永遠失去了光芒,噢開啟吧,天空。
一座島嶼,另一座已被我丟失在海上。
我甚至不確知我把爪遺落在何處,
誰披了我的毛皮四處走動,誰住進了我的殼。
當我往外爬上陸地時,我的親朋好友相繼去世,
只有我體內的一根骨頭陪我歡度紀念日。
我已經跳出我的皮膚,揮霍掉脊椎和腿,
並且多次又多次告別我的感官。
長久以來,對這一切,我眨動我的第三隻眼,
拍動我的鰭,聳動我的枝椏。
遺失了,不見了,散落到四面八方。
我對自己頗感詫異,身上的東西竟然所剩無幾:
一個暫且歸屬人類的獨立個體,
昨天遺忘在市區電車上的不過是一把雨傘。
(《辛波絲卡詩選》,陳黎、張芬齡譯,桂冠出版。)
一陣哪裡也到達不了的煙。
小川洋子的《秘密結晶》(王蘊潔譯,麥田出版)與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賴明珠譯,時報出版)都企圖逼近人類的心、人類的記憶。他們挖勘。挖勘那些在象徵手法之下顯現的實象。實實在在的風象。包裹在奇妙並且非常清冷疏離的色調的形式內,有著濃烈的對存在的追問。那追問既是普遍性的如我們會自問的,同時也是具載獨特性的某一特定形式的設想與反覆詰問。
小川洋子寫的消滅場景何等可怕。那是一個什麼東西都正在被消滅的島。有秘密警察在監督著事物的消滅。而最根本的消滅是記憶。當人失去某個事物的概念時,便代表了他無法把握那概念所包含的實物。即那是自己身上的東西。例如右腿。當右腿從島上消滅時,所有人的記憶(除了被秘密警察追緝的不會消失記憶者)便失去了右腿,即使「那個」還完好地掛在身上。但由於它(右腿)已然消滅了,所以妳完全意識不了它,妳不曉得「那個」是什麼,妳無法理解,無法運使。「那個」就只是在妳的認知範疇外的「那個」。零意義。
村上春樹的讀古夢也是。那些獸死去所留下的頭骨,是最後的記憶之地。以完美性而建構的街,同樣也具備完結性。完美等於一個不生不滅的圓。不再需要任何推進的力。它就包覆著所有的死者所有的記憶直到永恆。它就是盡頭。那街。在冷酷異境的主人翁腦底蔓延完生的另一種現實。而影子,保存著心和記憶的影子,他獨立而活,他最後甚至投入潭裡,企圖逃出街跟牆的掌握。而夢讀,卻寧可被放逐到森林的深處,帶著那個圖書館的女孩。森林和圖書館一直是村上春樹筆下很有份量的象徵元素(譬如《海邊的卡夫卡》),那精準地指向文明與自然同存於人性的曖昧之地。
世界到世界,想必是有縫隙的。縫隙是那樣無接縫地黏合著所有的之間。而那之間,縫隙的本身,就是個世界吧…一個浩瀚。空間。而會否就是那個縫隙決定性地在展露些什麼?
有趣的是這位書寫者都採取了兩條敘事線。小川是寫小說的女主人翁與她寫下的打字機女人的故事。村上則是冷酷異境跟世界末日的對應組。這裡有個什麼吸住了默的注意。像是柔軟的某種觸感。細緻而堅韌。而非常奇妙的那觸感常常近乎殘酷。或許可以聯想到《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尾聲的兩種結局,譬如奇幻跟現實。但這兩種分類相對於小川或者村上都顯得太過粗糙(當然所謂分門別類原就是極為粗淺的事)。無論是奇幻還是現實,都實際在腦海運作著。而腦構成了世界。
一個人的腦袋究竟可以容納多少世界呢?無人可知。想起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穆荷蘭大道/Muland Dr.》(原子映象發行),複雜到能夠擁有多層詮釋的影像世界。或者卡爾維諾/Calvino《命運交織的城堡》(林恆立譯,時報出版)將塔羅牌與字的故事結合的敘事策略。還是我們需要提到其實是最恐怖的先知波赫士/Borges《虛構集》(《波赫士全集Ⅰ》,臺灣商務印書館)裡那些最後的逆轉乃至於故事不斷銜接不斷輪迴的迷宮式書寫:一種巨大的環形奔馳!
腦解構現實。現實在腦底組合。要多少種現實就有多少種。而每一種都是一種世界。世界是分歧的多元的指向於其他更多的可能。默便傾向於把小川和村上的世界,視為世界與世界(或者也適宜於把《羊男的迷宮》作如是觀,而非單一主體世界的一種幻想)。可能性的歧義。冷酷異境的我睡去。而世界末日的我決定被放逐到森林裡。跟他愛的人。至於那個不斷有事物消滅的島,最終也毀壞了她。故事像是裊裊的煙,讓人懷念。
而誰是誰的睡,誰又是誰的影子呢?關於消失與存在。
我們來讀讀辛波絲卡〈失物招領處的談話〉:
我在北上途中遺失了幾個女神,
在西行途中遺失了許多男神。
有幾顆星已永遠失去了光芒,噢開啟吧,天空。
一座島嶼,另一座已被我丟失在海上。
我甚至不確知我把爪遺落在何處,
誰披了我的毛皮四處走動,誰住進了我的殼。
當我往外爬上陸地時,我的親朋好友相繼去世,
只有我體內的一根骨頭陪我歡度紀念日。
我已經跳出我的皮膚,揮霍掉脊椎和腿,
並且多次又多次告別我的感官。
長久以來,對這一切,我眨動我的第三隻眼,
拍動我的鰭,聳動我的枝椏。
遺失了,不見了,散落到四面八方。
我對自己頗感詫異,身上的東西竟然所剩無幾:
一個暫且歸屬人類的獨立個體,
昨天遺忘在市區電車上的不過是一把雨傘。
(《辛波絲卡詩選》,陳黎、張芬齡譯,桂冠出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