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寫過:「一座陌生而黑暗的大房子(………)對於小孩的神秘感,比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旅行者的神秘感更強烈。」(《波赫士全集Ⅱ》,王永年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把這一段話拿來註解綾辻行人的〈〈館〉〉系列,默以為是適宜、有趣的。特別是《殺人驚嚇館》出現了不少孩童式的口吻與觀點。而不變的是,在這本新本格推理小說中,我們依舊見識到綾辻行人操作氣氛的傑出功力。在各種陰暗的、變異的人物的交會之間,彷若有一股不祥的陰影正在拔起、茁壯。透過永澤三知也的敘述與回憶,讀者一起闖回那個謎樣建築師中村青司的館還有隱藏的惡意與殺人事件……
對默而言,綾辻行人最具備個人特質、敘事模組的,第一是他將長久以來推理偵探小說領域的建築物拉提出來建構成主要的符號典型,以直指不安的詛咒:中村青司所設計的各種館(暴風雨山莊的系列化。那是密閉空間的恐怖氣味);第二是他的敘述性詭計,幾乎每一本〈〈館〉〉系列的小說都有一強大、歪斜的逆轉,特別是敘事人格的轉換(當然我們不好在這裡直接就公布謎底。這個從希區考克/Hitchcock的《驚魂記/Psycho》便由來已久的手法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新本格推理屢屢翻新);第三則是潛藏在字裡行間的所謂「陰暗的事物」,世界的另一面,極為氛圍式的構造(充斥怪談感、扭曲、變異的)。
每一座中村青司設計的館都有一特異點。這一次的驚嚇館則是收藏了許多驚嚇箱(打開後會有玩偶或嚇人事物跳出的方形箱),甚至有一面牆就塞滿了驚嚇箱。永澤三知也敘述的對象,古屋敷俊生和爺爺古屋敷龍平就住在那一棟古怪的房邸。三知也和俊生結為好友後,便逐漸涉入了驚嚇館的內在黑暗,理解越過他那個年紀所能理解的驚顫人性心理,尤其是人偶梨里香(俊生死去的姊姊亦是這個名字。人偶也一直是綾辻行人最喜歡的素材)的怪誕與被賦予人格(爺爺操弄腹語術)。
而這同時結合了三知也的哥哥永澤十志雄的自殺身故(不堪遭受校園霸凌),三知也想著那是:「哥哥將自己重新開機了。」接著,綾辻行人在小說中提到:「遊戲只要重新開機就能立刻從頭開始,但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這麼做的──」深深作為新本格推理本質的遊戲性是不可或缺的,但綾辻行人到底是給予較為深沉的解讀,把死亡的不可重複從千奇百怪對死法的追逐之中揭露出來。而童年經驗的逆溯與創傷,也就有了其必要性。
每一個人,每一個童年,都有個館,一個陌生而黑暗的房子,一個大型的箱子,像是我們所有未曾抵達的,黑暗的深處,隱隱地召喚我們。猶如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第十四道門》(馮瓊儀譯,皇冠叢書)那個小女孩打開了一道門就打開了另一種生活,所有現實的複製品再現於另一個世界,複製的爸爸、媽媽,複製的房子,而那其實是惡夢。惡夢的箱子。我們一個一個都像是潘朵拉總是無法避免「打開的慾望」。
綾辻行人就抓緊了這個心理,不斷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館與驚異的謀殺手法、現場。同樣的,綾辻行人也在《殺人驚嚇館》如此營造。我們將隨著回到童年的幽暗時光,去遇見一棟神秘的大房子,一種詭異、不可解的事件。一種童年的傷害而終於在日後以更曖昧的面目來到眼前(看看結尾,在三知也的獨白裡頭,事件的另一種真相)。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總會在某一個時刻回到過去的箱子,如命定般的(三知也對過往時光的追索不正開始於他對鹿谷門實的《殺人迷路館》的閱讀)),並重新認識事物與世界?
我們是否總是要從最初的神秘經驗重新開始?
最後想讀讀夏宇的〈神秘經驗〉作為與〈〈館〉〉系列的對話與空間:
所謂純粹的方位
是我之站立點
而你繞我
規畫
做一個圓
有些細節上的考慮
暫且不去管它
而比較不那麼純粹的時候
譬如現在
一個方形的桌子
我們分坐兩旁
舊毛衣擱在椅背上
眼鏡摘下來
低頭
跟我一樣
安靜沉默
吃著一顆煮熟的蛋
不同的
你加了鹽
我沒有
一顆煮熟的蛋
如你我
安靜沉默
如果
孵了一隻鴕鳥出來
很難講
這中間
充滿疑惑
(《備忘錄》,夏宇出版。)
──《殺人驚嚇館》(未校訂稿),試讀,皇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