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03 Thu 2010 01:49
〈《嘿,女生!》妳要以人的形態穿過時間抵達金屬嗎?〉
- May 21 Fri 2010 23:27
〈我不知道還有誰能夠以這麼溫柔的眼睛凝視這個城市的,《第36個故事》〉
我想從唐諾談班雅明的一段話說起:「終班雅明一生,他說好聽是收藏家,說難聽是購物狂戀物癖者,收集的主要是書,另外就是一些小東西小玩意兒,比方說玩具、郵票、帶圖的明信片、或甚至是那種騙小孩的、一搖動就大雪紛飛的玻璃球內冬景……不加以分類,而是自然的置放,只因為,恰恰是這樣的無用和不參與秩序,才是這些書的解放,讓這些書取回了完整的自身──漢娜․鄂蘭的解說是:『一個收藏物只有一種非專業的價值,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藝術品總是能夠脫離日常的有用物品的世界,因為它們沒有任何用途),因而也就拯救了物品,因為它不再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而是具有內在的價值。……收藏是物品的拯救,也是對人的拯救的補充。』……」
- May 20 Thu 2010 17:28
〈心目中的理想讀者〉
你總是習慣性以閱讀取代評論(一如以書寫取代創作),有關評論二字,你是盡可能不用的。那是個人性質的定義。你一直保有一種困惑和憂慮。你無法輕易地定出一套標準,去說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你總以為這裡面有一武斷的印記,有著眼球僵硬而被鎖定在某個層次再也無以掘進、探索事物深度的氣氛。當然你並不是擔憂有任何人因為你的看法而產生對所讀文本的歧見(實際上你的觀點是微不足道的,在此眾生喧嘩、沉默無金的年代裡)。
- May 18 Tue 2010 09:05
〈當她在影子裡模仿愛情的臉時──默看《沙灘上的腳印》〉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rea總愛探索唯有小說才能做而其他的載體無從吸納、承負的事。於是你想,什麼才是劇場能做的事、能說的故事(當然以此蔓延開去的還有無數種,譬如什麼是武俠小說才能做的事,什麼才是電影能做的事,什麼才是詩能做的事,在各種敘事與語言之中,必然都存在著非其不可、獨一無二的最佳體例吧)呢,有什麼?昆德拉以思索狀態保持小說的開放,去明顯情節(他的後設寫法經常有一種干擾與往四周輻射的亂流性質),甚而是去故事性的(他把故事當作挖掘人物、追索歷史和時代的必須裝置),而徐堰鈴改編自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勞兒之劫》(王東亮譯,聯經出版)的莒哈絲「勞兒計畫」首部曲《沙灘上的腳印》是否就實踐了只有劇場能做的事呢?
- May 17 Mon 2010 04:09
〈十年──寫給那些曾經存在卻如此夢幻的陌生人〉
- May 16 Sun 2010 11:00
〈一種英雄完成式──默看《葉問2》〉
相對於好萊塢對漫畫英雄改編(超級英雄)電影的執迷,香港則可以提出功夫英雄類型來呼應,同樣都是在試探、營造英雄的格局與可能性,但卻顯然有根本上的不同,一個是經由後天鍛鍊肉體而成的武術,另一個卻是天生所賦有的超能力(也許是身體異變抑或是可以發展許多研究與武器建構的財力),他們以之主張正義,對抗邪惡;超級英雄要處理的邪惡就住在裡面,甚至就是英雄本身所衍展、蔓延開去的(如《蜘蛛人3》的黑色蜘蛛人、《鋼鐵人》的鋼鐵士兵、《開戰時刻》的童年創傷,更不用說《綠巨人浩克》恐懼的就是自身的忿怒與毀滅性),然而功夫英雄啊所面對的邪惡卻總幾乎是外部的(系統內部的邪惡最多就是漢奸,而個人方面則幾乎是完善人格);另外超級英雄的作為可以改變世界,引發連鎖效應,或至少有這方面的信念,但功夫英雄的成功卻往往不能對世界造成改變,是悲觀的,是被時代與社會所深深束縛的。
- May 12 Wed 2010 13:20
〈在莊嚴與寶殿以內,肉聲濕漉盛開──默讀《大雄》〉
- May 07 Fri 2010 23:05
〈以暴力換取暴力──默看《鋼鐵人2》〉
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真把這個史上第一華麗與賤的超級英雄演到絕了,身穿鋼鐵盔甲開趴、喝酒和跳舞的一幕更是把漫畫英雄改編電影裡的英雄神聖群像著實折損了一回,這已經不是還給英雄凡性的作為而已,那甚至已逼向了無賴性格的營造,而便是這個集虛榮與超級自戀狂(英雄們的某種通病的具體現示)於一身的人物東尼․史塔克/鋼鐵人,破天荒地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當然或許這狂亂行為的背後潛藏著元素中毒而命不長的心理設定,然而你卻更願意以為那是對英雄(擁有力量的人)的一次體檢,而顯然鋼鐵人是不合格的(一如超人聯盟招募對他的報告──這超級英雄們要串連在同一部片的伏筆真是愈滾愈大啊)。
- May 05 Wed 2010 11:51
〈聊聊《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的什麼〉
讀《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你總想到《一一》,那一家人,青春正嫩的小孩,豆蔻年華陷於愛情謎團的高中女生,到日本與多年前情人幽會的中年丈夫,潛心於各種修悟的妻子,已然失言、死去復有鬼魂歸還的婆婆,眾生啊…特別是〈偷情〉的一段,你彷彿目睹敘事者「你」和「他」站在濃綠湧動的樹下,在楊德昌電影裡遠景構圖式的凝視中,靜靜散步,手牽著手,而激情就在寧靜之間,在那遠方的幾乎無關於生活的縫隙底,盛放出來,便如同吳念真飾演的中年男子和情人再邂逅所盈滿的萬種溫柔,然而那消逝也是極快、極快的,衰老、死亡,彼岸正等待,「唉,人要老好久才死。」朱天心寫道,而小說中的「你」千里迢迢尋去,意圖理解的那對橋上的老夫妻究竟在喟嘆什麼,卻是「啊,吃不動了,走不動了,做不動了。」於是乎,《黃昏流星群》般肉體與腐朽之味,如河面落葉漂來,然後你聽見《一一》小孩說他好老,好老了,比起甫出生的嬰兒,你的淚乃落下,有若月光垂憐,流洩成河。
- May 01 Sat 2010 18:12
〈後來啊那些英雄都死了──默看《特攻聯盟》〉
好萊塢對超級英雄的開發與改造不遺餘力,而且也的確是最駕輕就熟,且迭有佳作與新意義、新展現,彷彿這是自詡為神聖與正義的美國一種鏡中投射的體驗與建構(甚或是難得的反省,即使是以影像虛構的形式),尤其是這些年來漫畫英雄改編電影對凡性與罪惡的探索,從《蜘蛛人/Spider-Man》的平凡高中生的不凡體現,《X戰警/X-Men》變種人、人類的對抗與合作、《地獄怪客/Hell Boy》從納粹裡誕生的撒旦之子,還有將忿怒與壓抑處理得極為細膩豐饒的多格式《綠巨人浩克/Hulk》,《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擁有致命缺點、被擊倒在泥濘中變得殘敗的超人,《鋼鐵人/Iron Man》(詳見《食影人》之〈英雄多多,邪惡就多多〉)對戰爭的觀察與持續墮落或童話般的對抗,到了《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詳見《食影人》之〈英雄的孤獨與罪──默看《黑暗騎士》〉)則攀上一壯絕的高點,在娛樂電影的範疇裡,居然看見了對人性與群體最深刻的理解、悲憫,並使得英雄必須變成惡人,宛若負上了黑色十字架。
- Apr 25 Sun 2010 18:47
〈以異形之名的洞穴人種──默看《深入絕地2》〉
在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鬼店/The Shining》製造了恐怖片的迷徑(在雪中迷宮的追逐)原型,在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異形/Alien》則誕生了恐怖片的怪物(非人的而進行食人事業的)原型,這此降啊,便進入了多種擴大、結合及變形的恐怖敘事時代,譬如最近幾年的《噬血地鐵站/Creep》、《顫慄異次元/Pandorum》(詳見《食影人:第Ⅱ吞食》之〈最後了漂浮中的人們最後一道呼吸──默看《顫慄異次元》〉),還有《深入絕地/The Descent》及其續集亦然。
- Apr 23 Fri 2010 19:01
轉載:〈目擊武俠,聊聊《小貓》的幾個現場〉
- Apr 21 Wed 2010 15:29
〈這裡安息了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默看《璀璨情詩》〉
- Apr 19 Mon 2010 16:55
〈降到人的最邊緣──默看《瘋狂電視台》〉
你讀過這樣寫電視機的:「……我們忘記了自己曾經和鬼並存共處,曾經是另一個的替代者。我們否定黑色的存在,把白光分析呈七色彩虹;我們害怕低解象度的東西,以更密集的線條掃瞄更逼真的幻影。……紅綠藍三原色合在一起會變成白光,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色的添加和重疊,反而成為無色,積繁為簡,集亂為純,是那麼地不可思議而且深富美感的過程。……我可以在彩色光點的紛繁裡,看見來自另一個時代,另一個世界的白光,那純然的閃動,那包圍我,掩護我的,微微的溫暖。縱使裡面有必須面對的黑,和鬼們。……」(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麥田出版)
- Apr 18 Sun 2010 00:00
〈在天上行走,群山的呼喊──默聽《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 Apr 15 Thu 2010 01:59
〈妹妹──寫給白鳥〉
- Apr 14 Wed 2010 00:46
〈那一切如雨中的露滴──默讀《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刪訂版)
你想到他寫下的一個夢,一個被男人殺害被包裹丟入海裡的女孩,「竟然破浪而出」,「她這時已不是人類的形態,像一條力量恁大的海魚,有一種目光茫然的動物性」,而這個被逮捕的敘事者呢?你忍不住整段錄下:「『看我表演神蹟給你看。』然後地面變成水,他竟就那樣走在水面上,後來走進一屋子,他又讓警官看地面倒影變鏡面可以看見裡面,是米開朗基羅的地獄。那警官一恍神,他背後變長出巨大的白羽翅翼,揮翅衝破屋頂逃走了。」輕,輕盈,還要更輕的意象,事物與重力都被反轉了。你在這個夢境意識到「將事物變輕的技藝」。
- Apr 06 Tue 2010 23:32
〈一種就好就只是要一種哭的方法──默看《眼淚》〉
男人長期租下旅社的一間總統套房,帶著一隻名叫老伴的狗,男人是條子,同時也是一療養院的義工,男人總是沒有表情,渾身充斥暴力性的張力,男人偵辦同僚與長官看來是小案子的吸毒致死案件,緊咬不放,即使遭受多重壓力,包含在警局內部被忽視,男人對檳榔攤的西施援手,硬碰硬地和黑道對峙,最後甚而被蓋布袋修理至體無完膚,男人亦跟離婚的妻、子女皆有不可銜接的距離與冷漠,更重要的是,男人在過往的警察大人時代刑求過一吸毒者,逼他承認了未曾犯下的強姦殺人罪……
- Apr 04 Sun 2010 18:40
〈他們被擁有而流動成火焰的黑暗引線──默看《危機倒數》〉
在武俠文本(文學、漫畫或電影等等)有個不乏所見的設計:斷臂求道。亦即一個想要求武道至境的人,總是必須斬斷世間情俗,最極端的會採取殺妻斃子的手段,來想像吧…一個武士去向一個刀法大師求刀,大師說可以,只要武士能把他的妻、子殺了的話。這種激烈得近乎瘋狂的渴求,當然不只是文本的隱喻而已(瞧瞧歷史上多少瘋狂於權名競逐的人怎麼對待他的親友和戀人),那是更紮實的,某種人的執念與其中所承載的龐大犧牲與在所不惜(當然後頭延續的是一連綿的可怕的地獄風景)。
- Mar 30 Tue 2010 15:02
〈她低首微笑而整個城市以溫柔綻開──默看《一頁台北》〉
以電影對城市進行閱讀(當然也可以是某種記錄)──在島國電影既有的極為深厚的對歷史、文化與人們處境的詮釋與使命之外──這是新一代導演們正在以另一種穿刺感建構的姿態與語言,如《九降風》、《海角七號》、《囧男孩》、《停車》、《渺渺》、《聽說》、《台北異想》、《陽陽》、《艋舺》等等乃至於稍晚即將上映的《第36個故事》(──有沒有什麼辦法也看看蕭雅全之前的片子《命帶追逐》呢?)顯然都企圖在娛樂片的規格裡,在島國新電影的大師群像、風範以外,設法說出自己看見的故事與生活,那是一種轉向,一種必須背對太傑出的同行前輩們的深度與輝煌而不得不為的作法,陳駿霖導演的《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亦然。
- Mar 25 Thu 2010 11:48
〈她是堅硬的迷人的王。我們還有一些甜蜜金屬湧起〉
藍色的戲院,生病的影子一排一排的,宛若從隔世
- Mar 23 Tue 2010 13:42
〈遍地的碎片裡復尋最後一縷溫柔──默看《窒愛》〉
- Mar 21 Sun 2010 15:00
〈當雨滴凝結在她的臉頰上──默看《戰慄迷宮3D》〉
清水崇,幾乎是一個品牌,《咒怨》系列的三種版本(電視、日本電影,好萊塢電影,其中《鬼謎藏》詳見《恐怖美學》之〈所有接觸的異化消滅:默看清水崇《鬼謎藏The Grudge 2》〉)、《稀人》直到《輪迴》(詳見《恐怖美學》之〈「恐怖美學」旗手的瑰麗影像敘事:默看清水崇導演《輪迴》〉),他那在影像構圖中直接造出一充滿想像力與震驚性,華麗而暈眩的電影語言,讓你深深地墜入,彷若一再經驗重複又重複的被吞食快感,以純生理性的圖像探進精神的極幽微地帶。
- Mar 19 Fri 2010 22:52
〈對歷史施以輕浮,不莊重的魅惑──默看《鄭和1433》〉
- Mar 17 Wed 2010 18:10
〈這如癡如醉的謊言哪──默看《關鍵指令》〉
先來假定一個狀況:你的鄰居正在發生家暴,那是一個強調父親權威性的家庭,平常你就看見他頤指氣使的厭惡模樣,也看過好幾回他手打腳踢對待其他成員,你不懂其他人幹嘛不反抗,幹嘛要聽話,好像他是主,他是上帝,現在,你再度眼見那男人正在痛毆妻子還有他們的小孩,也許是一男一女,也許更多,那可是相當粗的藤條啊,你聽到那陣陣的哀嚎傳入你耳朵,像是呼救,那麼你該怎麼辦呢,不,別遲疑了吧,你只要拿起手機,摁下一組號碼,或者拍攝那男人動粗虐人的影片,予以公開,那麼你就成為了一救主啊,不應該遲疑啊不是嗎?
- Mar 16 Tue 2010 19:15
〈蛇行的幾何──默看《蛇信與舌環》〉
- Mar 12 Fri 2010 00:10
〈M──寫給一場流水〉
- Mar 08 Mon 2010 21:50
〈他在自己的反面看見一頭黑暗中的猛獸──默看《隔離島》〉
- Mar 07 Sun 2010 10:44
〈把城市摺進詩裡,〉
- Mar 05 Fri 2010 17:47
轉載:〈目擊武俠,聊聊《秦時明月5─萬里長城》的幾個現場〉
- Mar 05 Fri 2010 00:03
〈世界沒那麼美好但至少有一張床──默看《攻其不備》〉
一個巨大的孩子,巨大,你說,那真是一個如同人形戰車、粗莽凶勇的小孩,而麥克幾乎沒有話語的,他沉默,他的聲音從來不是聲音,他已經習慣沒有語言了,在都是光亮、潔白的顏色的場所底,只有他黝黑,猶若一壯大的黑色圓柱,充滿爆炸力與危險訊號,而這樣的孩子,始終溫和,有禮,即使殘酷大街不斷壓逼他,使他一再被遺棄,被體制犧牲,使他極極有可能對世界抱持著暴力與傷害的看法如麥克的其他同儕,然而,拒絕大麥(這亦是歧視的一種叫喚啊)稱呼的他只是尋求一個靜止、溫暖的角落。
- Feb 26 Fri 2010 14:47
〈以空氣或符號之名──默看《東京狂想曲》(順便聊《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
三段式電影,《東京狂想曲/tokyo!》找來日本境外導演,美國米歇爾高迪/Michel Gondry主掌〈室內設計/Interior Design〉,法國李歐卡霍/Leos Carax拍攝〈天下為「屎」/Merde〉,韓流的奉俊昊/Bong Joon-Ho則是〈搖擺東京/Shaking Tokyo〉,恰恰橫跨了三大州,在短小篇幅裡,三個導演各顯本事,談論同一主題,這樣的設計在默的記憶,最早推及到當年在捲起恐怖大浪扮演要角的《三更》(哇,居然已經是當年,上一個世紀末了),此後便屢有所見,包含神秘動人的《愛神/Eros》,而這種觀點各異的詮釋之複合,便有著獨特與豐饒,每一則都像是短小輕快的刺拳,往往會讓人驚奇不已。
- Feb 22 Mon 2010 01:56
〈當玫瑰降臨的──默聽《王若琳2010台北演唱會大人故事書》〉
- Feb 20 Sat 2010 00:48
〈如果被掀開皮毛以後她還危險麼──默讀《瀕危動物》〉
- Feb 11 Thu 2010 18:48
〈浮士德試驗──默看《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
- Feb 06 Sat 2010 18:56
〈哀歌吹落愛情與暴力──默看《艋舺》〉
- Feb 05 Fri 2010 03:30
〈穿過莫名其妙:寫在每週看戲俱樂部尾牙以後〉
- Feb 03 Wed 2010 13:13
轉載:〈目擊武俠,聊聊〈殺人者〉的幾個現場〉
- Feb 02 Tue 2010 11:25
〈在刀鋒上完成的玫瑰轉換──默看《戰》〉
- Jan 28 Thu 2010 16:10
〈將他從神的外衣剝離啊──默看《福爾摩斯》〉
蓋瑞奇/Guy Ritchie這個名字呢,在S對電影的閱讀裡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倒是總會無意間在八卦新聞看到他跟瑪丹娜/Madonna又如何了云云)。然而,他的《兩根槍管/Lock,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偷拐搶騙/Snatch》始終是S難以忘懷的多線敘事傑作,尤其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被上鉤拳重擊,身體高高拋起,要跌在擂臺時,突然影像變換,他跌落水面──對彼時剛剛窺知了某些電影敘事手段的S來說,那真是充滿詩意與暴力的一幕,驚奇而無限綿長。
- Jan 24 Sun 2010 15:54
〈他走到盡頭的盡頭投身向黎明──默看《打不倒的勇者》〉
- Jan 21 Thu 2010 17:42
〈她親密地擁有他的呼吸──默看《空氣人形》〉
- Jan 16 Sat 2010 15:48
〈由終點開始下一輪亂事──默看《瘋狂的賽車》〉
多線敘事在電影裡,印象中推及最早的有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和蓋瑞奇/Guy Ritchie的《兩根槍管/Lock,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偷拐搶騙/Snatch》,最近則有《奪命鎗火/Running Scared》、《遇人不熟/A Stranger of Mine》、《證人》、《李米的猜想》等等,這個形式講究的就是快、狠、準,由一個點快速切換到另一個點,將看似毫不相關的人事物,輕盈而精巧的串連,並盡可能的把意義凝結在固定的符碼,讓人會心,微笑而有全盤式的理解,寧浩的《瘋狂的賽車/Crazy Racer》即是如此。
- Jan 12 Tue 2010 04:01
〈狐狸──寫給所有雨的稀微與冷淡〉
- Jan 08 Fri 2010 02:04
〈曇──寫給無關於妳的形象〉
- Jan 06 Wed 2010 18:46
〈神聖的刀鋒藉以完成的革命劇場──默看《十月圍城》〉
- Jan 03 Sun 2010 18:57
〈夢的謀殺,虛無的從無邊界──默看《掘夢人》〉
- Dec 31 Thu 2009 18:50
〈夏季的日子在你陰影下酣睡〉